日期:2025-09-08 05:51:44
吾习武数十载,遍历山川,终悟得强身固本之道,不求玄妙,唯求实修。凡习者依此操练,日久必见其功——筋骨强健,气血充盈,神清气爽,自不在话下。
第一篇:立地生根·桩功篇
桩者,万功之基也。 盖树无根则枯,人无根则弱,桩功便是炼“根”之法。
- 桩架详解:
双脚分开,与肩同宽,足尖朝前(或微内扣,如松针内敛);双膝微屈,似蹲非蹲,如坐高凳却不着凳,力贯膝弯而不僵;臀部微微后沉,如搭千斤重物,却不塌腰;腰背挺直,似有绳索从百会穴(头顶)轻轻上提,脊柱节节撑开,如竹立空;双肩松沉,不耸不夹,双臂环抱于胸前,掌心相对,间距约尺许,如抱一团无形之气,肘尖略下沉,似坠重物。
- 心法要诀:
站时闭目或垂眸,摒除杂念,意想双足如老树盘根,深深扎入地下三尺,大地之力从足底涌泉穴上涌,贯遍双腿;腰腹如磐石,稳而不滞;周身肌肉似松非松,似紧非紧——松则无力,紧则僵硬,唯“松而不懈,紧而不僵”为要。
- 修习之法:
初习者每日站5分钟即可,渐增至一刻钟(15分钟),再至半时辰(30分钟)。初站时腿必抖,此乃气血未通、肌肉无力之故,不必惊慌,抖至力竭稍歇,次日再站,日久自稳。站毕后慢走片刻,活动四肢,不可骤然躺坐。
第二篇:吐故纳新·呼吸篇
气者,人之根本也。 桩功立其形,呼吸养其气,形气相依,方得真功。
- 呼吸之法:
以鼻吸气,以鼻(或轻启双唇)呼气,全程轻缓柔和,忌急促、憋气。吸气时,意想天地间清新之气(如晨露、松风)从鼻腔入,缓缓下沉至小腹(脐下三寸,谓“丹田”),小腹随吸气自然隆起;呼气时,意想体内浊气(如郁火、痰湿)从丹田上涌,经口鼻排出,小腹随呼气自然内收。
- 关键要诀:
呼吸需“细、长、匀、缓”——细如游丝,长似流水,匀若钟摆,缓若轻云。初学者可默念“吸——”“呼——”,一字拖长,助气息绵长。吸气时舌轻抵上腭(上牙膛后端),使任督二脉相通;呼气时舌体放松,口水自生(此为“玉液”),待满口时缓缓咽下,意想其入丹田,滋养脏腑,谓“玉液还丹”,久行可润脾胃、生津液。
- 配合桩功:
站桩时同步行此呼吸,一吸一呼间,感受气息与身体共振:吸气时气沉丹田,身体似有微微上提之意;呼气时气贯四肢,身体似有缓缓下沉之感,松静自然,如与天地同息。
第三篇:内运周天·气血篇
气血者,人之江河也。 桩稳气足,便需引气血周流,如江河疏浚,滋养周身。
- 周天初阶:
先以桩功站定,呼吸调匀,而后将注意力轻放丹田,不必刻意追求“气感”,只需似守非守,如观烛火,不即不离。待丹田有微热、微胀之感(此为气聚之兆),便可行小周天:
- 吸气时,意想丹田之气如暖流,沿后背脊柱(督脉)缓缓上行,过尾闾、夹脊、玉枕,直至头顶百会穴,似有热流沐顶;
- 呼气时,意想此气从百会穴沿前胸正中线(任脉)下行,过印堂、膻中、神阙,回归丹田,如甘露归池。
- 心法禁忌:
此功贵在意“松”,不在“强”。气感似有若无即可,切不可刻意“催气”“逼气”,以免气血逆乱。若一时无感,不必焦虑,只需每日坚持,待气息渐厚,自会如水到渠成。行功时若杂念生,只需将注意力拉回呼吸与气行路线,杂念自散。
- 功效浅释:
督脉主阳,任脉主阴,小周天运行,实则调和阴阳、疏通气血。久行之,可觉腰背温热、头脑清明,五脏六腑得气血滋养,自能固本培元。
第四篇:动静相生·应用篇
功成于静,用之于动。 内练气血充盈,外练筋骨协调,方为“体用兼备”。
- 基础导引:推磨式
保持桩功架子不变,双手仍如抱球,而后以腰为轴,双手在身前缓慢画圆(直径约二尺),顺时针、逆时针交替而行,如推石磨碾谷,不急不躁。吸气时双手外开,呼气时双手内合,全程以腰带动肩臂,力从足底起,经腰传肩,由肩达手,节节贯穿。此式可活腰脊、通肩臂,练“整劲”。
- 进阶导引:云手式
桩功基础上,双手交替在身前画立圆(如拨云遮日):左手向左上方划圆,右手向右下方划圆,随即左手下沉、右手上升,交替循环,动作连绵不断,如行云流水。行时步稳身正,手随身动,身随腰转,呼吸与动作相和(开吸合呼)。此式可练全身协调性,使气血在动态中周流,劲法更显灵活。
- 要诀与武德:
动功贵“慢、匀、整”——慢则能察体内气息流动,匀则可保动作协调,整则能聚全身之力。招式是“用”,气血是“本”,不可舍本逐末。若与人切磋,需谨记“点到为止”:出手留三分余地,忌逞强好胜,伤己伤人。习武先习德,德不配功,反受其累。
结语:
此四部,看似平常,实则藏强身之道。每日修习,不必求速,唯在坚持。三月可见体健,半年可觉气足,一年则筋骨换胎,神形俱旺。愿诸位得此真法,养身安命,不负此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东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