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21 05:20:52
女红,即“红通‘工’”之“工”读作“工”,是我国古代妇女所从事纺织、刺绣等手工技艺的统称,亦是“男耕女织”这一传统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“女织”环节。
自女红问世之日起,便构成了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。为了精通这一技艺,女子们常常不惜耗费十余载光阴,潜心钻研与学习。
尤为关键的是,不仅女性重视自己的女红技艺,即便是皇帝,也对女红之事十分关注,经常留意民间女性的女红水平。女红究竟有何价值,以至于连皇帝都对此投以关注呢?
一、什么叫女红
在探讨女红之重要性的奥秘之前,让我们首先揭开“女红”这一概念的面纱。
女红,亦称“女事”,顾名思义,乃女性所专精之行业。此指古代女子所从事的诸如针绣、纺织、刺绣等精细的针线技艺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古代女性所制作的各类纺织或针线类作品,往往被统称为“女红”。例如,在电视节目中,我们时常目睹媒婆手持荷包、锦帕等物,夸赞某位女性的女红技艺高超,这些精美的成品便是所谓的女红。
女红初现时,其名唤作“女工”,意指女性所从事的劳作。然而,在古代,女性参与体力劳动的情况颇为罕见,于是“女红”一词逐渐取而代之,尽管读音依旧保持为“女工”,但书写形式已有所演变。
理论上,任何女性所从事的行业或职业均可归类为女红,然而在男耕女织的往昔时代,女性的主要职责往往局限于相夫教子、纺纱织布等家庭事务,鲜有外出抛头露面的机会。因此,女红一词便演变成了纺织、针线等传统手工艺的总称。
步入现代,"女红"这一词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一方面,女性的职业领域已遍及社会各个层面,各行各业,早已不再局限于纺织和针线工作,因此,以"女红"来称呼这一领域已显得不够精确,因而这个词逐渐被舍弃。另一方面,纺织行业中也已不乏男性从业者的身影,若继续沿用"女红"这一称谓,难免会造成一些误解。
因此,在我国最新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明确指出,女红这一词汇,系指古代女性所从事的纺织劳动的总称,其与现代纺织业并无显著关联。
所以,众位务必避免尴尬,切勿将当代纺织业误称为“女红”。同时,在念及“红”字时,切记应读作“工”而非“红”。
二、女红的发展史
从裸露之躯至盛装华服,从粗犷的兽皮至精致的棉麻布料,在这数千乃至数万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,女红技艺始终如影随形,其源远流长的历史,可谓一瞥便知其深。
我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,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,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山顶洞人便已展现出女红技艺的早期形态。
他们精心将坚韧的骨骼打磨成细针状,随后以兽毛或其他材料编织成线,进而将兽皮裁制成最原始的服饰。
此际的女红工艺,无论男女,皆共同投身于这一劳作之中。然而,由于男子需外出狩猎,女子在从事这一工作的时长上相对更为久远。
步入新石器时代,约7000年前,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已孕育出远超山顶洞人的文明。他们不仅实现了定居生活,拥有了房屋,还发明了捻线和纺轮,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的进步,其工艺之精良远胜于山顶洞人使用的简单骨针。
距今约四千年的良渚文化,其发展已臻高度成熟,当时已出现了麻线、绸片,以及丝线、丝带等最原始的纺织制品。
这无疑标志着,女红正逐渐演变为一项稳定的工作,成为部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步入奴隶社会时期,奴隶们往往衣衫褴褛,难以蔽体。然而,奴隶主们普遍重视自身形象,身着华服、品尝佳肴成为他们维持地位和彰显阶层差异的关键途径。
夏商西周之际,女红技艺迎来了显著的发展。正如《周礼》所载:“九嫔负责传授妇学之道,旨在教导九御之妇德、妇言、妇容与妇功。”
言下之意,天子的妃嫔,所谓九嫔即天子的妃嫔,需习得并精通女性的根本学识,以教导天下妇女在德行、言行、礼仪以及女红等方面的修养。所谓的“妇功”,便是指女红技艺。需特别注意,此处所言的“妇容”并非指女性的容貌,而是广泛指涉女性的仪态、妆容等行为举止,简言之,即要求女性应端庄大方,不得有怪异之态。
女红的重要性及其地位,在周朝时期得以奠定。然而,其盛行与普及,实则始于明清时期。
在明清两代,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兴盛,女红技艺渐渐普及于寻常百姓家,并演变为衡量女性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。这一标准被概括为“德、言、容、工”四项美德中的“工”,意味着女子在针线女红方面的技艺成为挑选媳妇时不可忽视的条件。
皇帝重视女红,因其体现妇女美德。
先前提及,女红技艺在周朝初期逐渐完善并受到尊崇,乃至《周礼》中都有所记载。那么,大家是否思考过,女红之所以重要,究竟是因为什么?为何连皇帝都亲自关注,并要求自己的后宫妃子们学习这门技艺呢?
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,稳固皇权统治。
在古代社会,男耕女织是主流的生活方式。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,她们不仅是相夫教子的楷模,更是赡养公婆、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力量。与此同时,男性则主要负责耕种农田,维持生计。
男女间的基本分工,便能昭示出,这种社会结构对于皇帝的统治极为有利。女子操持织布,男子耕种土地,他们的劳动成果恰好能够满足一个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求,确保了衣物的供应与食物的充足。
一旦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,社会中的动乱因素便会显著减少,这对于朝廷而言,治理难度亦随之降低。正因如此,皇帝才会重视女红技艺,因为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体制下,女红不仅构成了社会稳定的一大基石,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中有所记载:“国有六职,……治丝麻以成之,谓之妇功。”这句话意在表达,国家设有六个关键的职分,其中除了士、农、王公之外,尚有女红之职。由此可见,在古人的观念中,女红构成了社会结构的根基。
《周礼》之外,《墨子》亦有所述:“女子若弃织纴之业,专攻文采,则民将受寒。”此语意谓,若女子摒弃纺织工作,转而投身于学问,则可能导致国家陷入贫困之境。
尽管这一观点略显武断且不够精确,却仍可窥见一斑:在古代,无论是帝王还是绝大多数人,都认为女红至关重要,它是支撑社会繁荣富饶的关键因素。
因此,无论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,抑或是促进社会的繁荣,皇帝均有义务关注女红之事。
女红显品德。
实际上,皇帝关注女红之故,除了维系统治之外,还在于女红在某种程度上映照了女子的品德。
在古时经典《女论语》中,便有这样的记载:“切莫效仿懒惰之妇,日积月累的愚笨与懈怠,不勤于女红,不计时令更替,针线粗糙马虎,为人所诟病。若嫁为人妇,此等行为足以辱没家门。衣衫破旧,东遮西掩,受人指指点点,乡里间亦将为之耻笑。”
唯有勤劳且好学的女子,方能赢得他人的赞誉;而一旦懒惰成性,连女红之技亦荒疏,难免会招致他人的嘲讽。
尽管这番言论略显偏颇,却亦能窥见一斑:在古人心目中,女子是否擅长女红,以及女红技艺的高低,往往被视为衡量她们品德的重要标准。
《女论语》中有所记载,而明仁孝皇后的《内训》亦曾提及:“懈怠纵欲,终致身心之害;勤奋不懈,方显品德之光。是以农夫勤于耕作……女子勤于女工”。
意即,懈怠往往招致不幸,勤奋才是最为宝贵的品质。在农民群体中,这一品质体现为辛勤耕作,而在女性中,则表现为熟练掌握女红技艺。
显而易见,即便是在古代,那些无需为生计忧虑的显贵们亦需勤奋研习女红技艺。在皇后乃至皇帝的眼中,女红已成为女子品德的象征。
因此,皇帝对女红之艺的关注,亦是从另一个角度洞察女性之德,以审视其统治下的王朝究竟是一个“德行兼备”的王朝,抑或是一个“道德缺失”的王朝。
因此,为了评判自己治理的天下状况,皇帝亦会关注女红之事。鉴于诸多因素的交织,皇帝亦对女红产生了关注。
东莞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